来源:河北日报
深秋时节,位于固安县宫村镇东北村的茸源家庭农场食用菌种植基地内,茂密的杨树林撑起大片阴凉。一垄垄秸秆铺成的“软床”上,赤松茸探出红红的“圆脑袋”,嫩白的菌颈粗壮肥硕,长势喜人。
“用手捏紧根部,轻轻一拧,赤松茸就从地上剥离。”10月19日清晨,基地负责人刘建清一边采收赤松茸,一边向工人们讲解注意事项,“一定要保护好菌丝,这样才能继续长出赤松茸……”
望着一筐筐新鲜采摘的赤松茸,刘建清满脸喜悦。“我今年种了10亩赤松茸,一季能收两茬,亩产4000斤左右,预计全部采收后能卖25万元,效益很不错。”他向记者介绍。
东北村主要以林果经济为主,林木覆盖率高,适合林下种植食用菌。依靠这一自然优势,2023年,刘建清从河北省赤松茸产业技术研究院引进“秋实1号”“秋实2号”优质菌种,当年就试种了5亩赤松茸。
从培养料发酵到菌种种植,刘建清对每一个细节都很上心。为此,他专门邀请了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河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李守勉全程指导。
有别于传统的种植方式,刘建清种的赤松茸长在树林里,主要利用玉米芯、秸秆等作为基质来栽培,每亩地能消耗10余吨秸秆,既节省成本,又生态环保。
“收获期后,残留的菌丝和基质还可作为有机肥还田,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土壤养护。”刘建清介绍。
尝到甜头的刘建清,今年将赤松茸扩种至10亩。由于种植技术先进,基地里的赤松茸借助树木的枝叶遮阴自然生长,45天左右就能出菇,可连续采收两个多月。
赤松茸保鲜难、易损耗。为让赤松茸新鲜抵达百姓餐桌,基地与顺丰速运、货拉拉等物流公司合作,当天新鲜采摘的赤松茸,在冷库预冷两小时后,再进行分级、打包,24小时内就能通过冷链物流“走进”京津市场。
赤松茸的播种、管护、采收等环节需要大量人工,可带动附近村民就业。今年50多岁的程海平是在基地工作的村民,她说:“在家门口就业,能照顾家,还有稳定的收入,一年下来能挣一万多,我是真高兴。”
“赤松茸营养价值丰富,市场前景广阔。”刘建清说,他正琢磨着把林下种植赤松茸产业链进一步拉长,探索“采摘观光+鲜货售卖+烘干加工+电商销售”的发展模式,带动更多乡亲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