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在秦岭南麓的洋县,一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世界珍禽之乡”的生态净土上,朱鹮掠过稻田,黑米在阳光下泛着紫红光泽。这里不仅孕育了国宝级生物,还藏着一味传承160年的“黑色黄金”——大咸德黑米醋。从清末酱园到国家级非遗工坊,从陶缸古法到有机认证,这滴醋如何跨越三个世纪仍香醇如初?答案藏在时间、自然与匠心的三重密码中。
密码一:朱鹮之乡的生态馈赠,黑米中的“生命原力”
洋县黑米,因表皮富含天然花色苷而呈紫红色,被誉为“米中黑金”。其花青素含量是普通大米的5倍,氨基酸种类多达18种,其中包括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大咸德黑米醋的“长寿基因”,正源于这片独一无二的生态沃土。
这里的水源取自秦岭百米深层地下水,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土壤未受工业污染,有机种植面积占全县耕地70%以上。朱鹮对生态环境极为挑剔,而它们的选择,为大咸德黑米醋的品质作了最天然的背书。“黑米表皮的颜色越深,酿出的醋营养价值越高。”非遗传承人介绍道。每年秋收,企业以高于市场价20%的价格收购当地农户的有机黑米,既保障原料纯正,又带动300多户农民增收。
密码二:360天窖藏+90天日晒,非遗技艺的“时间魔法”
“做酸容易做香难”——这句刻在城隍庙老厂墙上的祖训,道出了大咸德黑米醋的技艺精髓。其酿造工艺被列入汉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核心在于“前液后固”发酵法:先将黑米熬浆液态发酵,再转入陶缸固态陈酿,全程需历经至少360天窖藏与90天日晒夜露。
在戚氏工业园区的非遗工坊,3000口陶缸整齐排列,匠人遵循古法“春制曲、夏翻醅、秋取油、冬封缸”,让醋醅在昼夜温差中自然呼吸。与现代工业化生产的速成醋不同,大咸德黑米醋的氨基酸态氮含量达0.9g/100ml以上,远超国家特级醋标准(0.8g/100ml),入口绵柔,回味带甜,被消费者誉为“醋中茅台”。
密码三:老字号的“逆生长”,传统与现代的共生之道
百年老字号如何不被时代淘汰?大咸德的答案是:以非遗技艺为根,以现代标准为翼。
2014年,黑米醋通过中国有机产品认证;2018年,获“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称号;2023年,酿造工坊升级为“省级非遗工坊”。在坚守古法的同时,企业投入6800万元建成园林式工厂,实现从原料清洗、灭菌灌装到物流配送的全链条智能化。如今,工厂年产调味品1.5万吨,却依然保留着占地面积极大的露天晒场——因为“阳光的味道,机器无法复制”。
大咸德的“长寿”,不仅在于技艺传承,更在于与时代的共情。企业通过“公司+农户”模式,与溢水镇125户贫困户签订黄豆保底收购协议;2020年入驻抖音电商,直播间里非遗匠人演示古法翻缸,单场销售额突破50万元。一位上海消费者留言:“买过几十种醋,只有这瓶让我吃出了‘活’的感觉——酸味是有层次的,像在舌尖讲故事。”
160年,足够让许多品牌湮没在历史长河中,而大咸德黑米醋却如朱鹮一般,在生态与匠心的庇护下愈发生机勃勃。它的“长寿密码”,不仅是非遗技艺的传承、有机标准的践行,更是一份对自然的敬畏——正如老匠人所言:“醋是天地人共酿的,急不得,也假不了。”
当现代生活越来越追求效率,大咸德用一滴滴“慢醋”提醒我们:有些味道,注定需要时光沉淀;有些匠心,终将被时间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