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文创学院
元宇宙(metaverse)这一词汇诞生于美国作家尼尔-史蒂芬森于1992年所著的科幻小说《雪崩》。即借助互联网和虚拟现实等前沿人机交互技术,构建一个超越现实、永续发展、大型多人在线的共享虚拟空间。2021年以来,元宇宙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一股热潮。从区块链web3.0社区,到群体创作社区到全真互联网社区,元宇宙时代的虚拟空间是一时的热潮,还是平行时空的独立存在?元宇宙中的个体有着怎样的认知状态,又会重构怎样的空间形态?元宇宙会成为社会创新的发动机吗?会推动社会福祉吗?为文创产业的发展会带来什么样的新契机?在个人层面、技术层面、产业经济层面、社会管理层面以及文化认同层面,又将带来怎样的变化?我们期待在多种观点的碰撞交锋中拓展元宇宙的知识版图,激发青年学者的学术活力和潜力,助力产出更多新颖和前沿的学术成果。
上海交通大学文创学院将于2022年7月3日举办“青年空间”工作坊,聚青年学者于一堂,旨在搭建一个充分对话与沟通的平台。本次工作坊以“元宇宙视角下的神经认知和空间重塑”为主题,强调多学科交叉的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得到广大青年学者的关注和支持。会务组评审专家在众多投稿论文中经过认真遴选,确定入围名单如下(排名不分先后)。
《元宇宙中的多感知交互技术》
何静,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高研院助理教授,清华大学新闻学院元宇宙文化实验室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大数据、元宇宙和媒介地理学。
《自由形态用户界面的计算生成与优化》
赵凯星,西北工业大学软件学院助理教授,法国图卢兹大学与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博士,中国计算机学会人机交互专业委员会执行委员。研究方向为人机交互、虚拟/增强现实及数据可视化。
《元宇宙产业的变革与风险治理》
尤可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站博士后,中国传媒大学博士,莫斯科国立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媒介环境学、融媒体、虚拟数字人、元宇宙。
《城市文旅的元宇宙构想:虚拟与现实的跨媒介叙事》
潘智欣,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博士,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讲师,研究方向为电影导演创作及理论、跨媒介叙事创作及理论。
UnderstandingCreativityProcessthroughEEGMeasurementonCreativity-relatedCognitiveFactors
殷源,帝国理工学院设计工程博士,伦敦大学学院人机交互硕士,中英人工智能协会研究员,华人华侨人机交互青年学者委员会委员。拥有交叉学科背景,研究方向为神经认知科学、元宇宙、创造力。
Imaginariesofthemetaverse_ComparingtheinfrastructureinSecondLifeandVRChat
刘锦东,香港中文大学传播学博士生,研究方向为VR/AR/元宇宙、人机传播、流行文化、批判研究及技术哲学。
吴碧影,香港中文大学传播学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人机交互、媒介心理学、新媒体研究和人际传播。
YourBrainisBeingHacked!
MarkLeiser,荷兰莱顿大学法律与数字技术中心助理教授,研究方向为平台监管、数据保护、数字权利、消费者保护等。
Towards"metaverses":Complement-specificUserbaseCompatibility,andPlatform-complementorRelationships”
HakanÖzalp,阿姆斯特丹大学阿姆斯特丹商学院助理教授,研究方向为产业与技术变化对平台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创新战略。
ThemetaverseundertheGDPRandtheproposedAIAct:CurrentVisionandFuturePersonalDigitalTwins
VasilisXynogalas,律师,荷兰莱顿大学法律和数字技术法律硕士项目硕士,研究方向为元宇宙的法律应用。
DimitraLaskari,法律顾问,荷兰莱顿大学法律和数字技术法律硕士项目硕士,研究方向为欧盟框架下个人数字孪生技术的法律和伦理影响。
ArtistsintheAgeofMechanical"Creation"
徐圣,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生,青年艺术家,研究方向为美育与艺术教育,元宇宙概念下的艺术跨媒介叙事。
青年空间对谈嘉宾:
郭斌
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导,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工信部智能感知与计算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西北工业大学计算与艺术交叉研究中心主任。郭斌教授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普适计算与人机交互、群体智能、计算美学与智能设计。郭斌教授在IEEETransactionsonMobileComputing,IEEETransactionsonHumanMachineSystems,ACMTransactionsonKnowledgeDiscoveryfromData,ACMIMWUT学术期刊多次发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