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截至6月底,返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率为90.7%

财经
2022-07-20
分享

来源: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

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负责人刘涵等介绍了2022年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并答记者问。

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表示,农民外出务工就业是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散发、国内经济下行等多重因素影响,城市部分行业特别是接触性服务业用工需求下降,一些农民工返乡就业。针对这一情况,农业农村部门大力发展乡村产业,落实就业帮扶政策,促进返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从监测情况看,截至6月底,返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达到90.7%,这是一个不错的成绩。

 

曾衍德表示,下一步,农业农村部重点从四个方面来促进返乡农民工就业:

第一,发展富民产业稳岗。这是促进返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的关键。我们的工作着重是“两个”。一个是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通过促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业提档升级。发展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打造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业全产业链,把就业机会尽可能留在农村、留给农民。另一个是发展新产业新业态。立足乡村资源,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发掘乡村多元价值,促进乡村休闲旅游和直播带货、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第二,支持农村创业增岗。返乡农民工有较强的市场意识和较高的技能水平,返乡创业有优势。我们要深入实施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培育行动,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建设一批返乡入乡创业园、农村创业孵化实训基地,推进创业服务“一站式”办理,以创业带动就业。大体上是一个返乡农民工创业能带动6-7个稳定就业,带动15-20个灵活就业。

第三,加快项目建设拓岗。近期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了专门的政策措施,要求重大工程建设、以工代赈项目优先吸纳农村劳动力。农业农村部将在组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重大水利设施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项目,按照“应用尽用、能用尽用”的原则,吸纳更多返乡农民工参与建设,让他们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第四,壮大县域经济扩岗。县域是农民就地就近就业的蓄水池,目前有55%左右的农民工在县域内就业。要在县域大力发展家政服务、物流配送、养老托育等,引导具备条件的中心镇发展小微企业集聚区,培育形成带动力强、就业容量大的产业,为返乡农民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以下是发布会文字实录:

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再过三天就是大暑,农谚讲,大暑进、农事忙。当前各地正有序推进夏种夏管,全力夺取全年粮食和农业丰收。再次,我简要介绍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

今年以来,农业农村部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高效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向好。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第一,夏粮小麦实现增产,全年粮食丰收有基础。坚持把确保全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作为底线任务,以超常超强的力度,推动各项措施落实落地,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夏粮产量创历史新高。夏粮生产经受了去年罕见秋汛、新冠肺炎疫情散发、农资价格上涨等多重考验,在去年高基数上再夺丰收。夏粮产量2948亿斤、增加28.7亿斤,其中,小麦产量2715亿斤、增加25.7亿斤,优质专用品种占比38.5%、提高1.2个百分点。夏粮小麦增产丰收成为上半年三农乃至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亮点。早稻及秋粮丰收基础较好。预计早稻面积稳中有增,目前收获过六成、丰收在望。秋粮面积超过13亿亩,长势总体正常。大豆油料扩种成效明显。夏收油菜籽实现“三增”,面积超过1亿亩,单产创历史新高,产量是6年来增加最多的一年。落实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1500多万亩,预计大豆面积增加较多。这将是今年农业生产的又一个亮点。

第二,“菜篮子”产品供应充足,市场运行总体平稳。生猪产能回归合理区间。6月末全国能繁母猪4277万头,相当于4100万头正常保有量的104.3%。肉类和水产品全面增产。上半年,猪牛羊禽肉产量同比增加5.3%,其中猪肉产量增加8.2%。牛奶产量增加8.4%,国内水产品产量小幅增加。蔬菜和水果市场供应充足,价格季节性回落。质量安全水平稳定向好。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7.5%以上,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数量累计达到6.2万个。

第三,产业带动就业增收能力增强,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坚持把促进脱贫地区产业提档升级作为重点,加强指导服务,强化政策扶持,夯实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基础。脱贫地区特色产业稳步发展。832个脱贫县每个县已初步培育2—3个优势突出、带动能力强的主导产业,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提高到50%以上。加大小额信贷投放,上半年新增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415.5亿元,支持94.5万脱贫户和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发展生产。就业帮扶超额完成。指导脱贫人口外出务工的同时,引导更多脱贫人口在各类项目建设中就业。截至6月末,脱贫劳动力务工规模3323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6.7%。此外,东西部协作和社会帮扶深入开展。

第四,种子耕地农机基础进一步夯实,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种业振兴行动扎实推进。资源普查任务进度过半,已收集农作物种质资源11万份、畜禽遗传材料6万份、水产遗传材料5万份。开展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首次审定一批绿色、专用和耐盐碱小麦品种。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推进。上半年建成和开工在建高标准农田7377万亩,占全年1亿亩任务量的74%。农机装备条件持续改善。加快推进农机装备补短板,启动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推进机收减损,小麦机收损失率控制在2%以内。

第五,乡村富民产业稳定发展,农村就业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农产品加工业恢复向好。上半年全国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3%,6月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2%、比制造业高1.8个百分点。农产品电子商务较快发展,农产品网络零售额2900亿元、同比增长12.4%。乡村休闲旅游业逐步恢复。农村就业创业势头良好。建设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4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00个农业产业强镇,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截至6月末,返乡农民工就业率90.7%,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在产业带动、就业创业拉动下,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87元,实际增长4.2%。

第六,乡村建设稳妥推进,农村改革持续深化。中办国办印发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建立专项推进机制,推动各地有序推进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统筹推进农村改厕、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推进美丽宜居村庄创建。今年对工作成效明显的20个市县予以督查激励。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加快建设。中央财政安排50亿元,在重要流通节点、农产品主产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了一批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农村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有序开展,宅基地改革试点稳步推开,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持续深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目前,全国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超过610万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超过95.5万个。

第七,农业农村投资稳步增长,农村消费市场逐步恢复。农业农村投资渠道拓宽。落细落实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全力推动重大政策落地实施和重大工程项目开工建设。上半年,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6827亿元,同比增长4%。乡村消费持续恢复。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77万亿元,与去年基本持平,恢复到2019年的98%。农产品进出口保持增长势头。进出口总额达到1616.8亿美元,同比增长10.4%。

总的看,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为稳物价保民生、稳定经济大盘提供坚实支撑。但应看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还面临灾害威胁加大、农民就业增收压力增大、农业农村投资增速放缓等诸多挑战,需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全力以赴夺取粮食丰收,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持续发力推进乡村振兴,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新华社记者:

今年5月份,国务院出台了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各地各部门也密集出台了落实措施。请问,农业农村领域贯彻落实情况如何?下一步有怎样的考虑?

曾衍德:

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是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重大举措。农业农村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对涉及农业农村部门的各项措施逐条细化、逐项推进,目前已全部落实到位,为保供稳价防通胀、稳住经济大盘提供了坚实支撑。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部署,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加大力度,紧盯不放,强力推进,确保各项措施落地见效。从工作来看,主要是三个方面:

第一,全力抓好稳产保供。这是稳住经济大盘、防通胀保民生的基础,也是我们农业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这方面突出抓好两件事:一是夺取全年粮食丰收。现在看,夏粮已丰收到手,早稻正大面积收获,要精心组织机收,确保早稻颗粒归仓。但全年粮食生产的大头在秋粮,占3/4,稳住了秋粮,全年粮食生产就稳住了。我们正在指导各地抓好秋粮田间管理,特别是狠抓农业防灾减灾,力争秋粮取得好的收成,确保全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另一个是,保障“菜篮子”产品的供应,重点是要加强设施蔬菜生产,分级落实生猪产能调控责任,统筹抓好牛羊禽、水产品等生产,强化产销衔接和应急保供,压实地方“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稳定市场供应,稳定市场价格。

第二,全力促进农民就业增收,这是我们今年农业农村工作的又一个重点任务。主要是通过发展产业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重点是要引导各地立足县域和特色优势资源,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等平台抓手,包括我们正在大力推进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一业一群、一县一园、一镇一特、一村一品的格局,让农民能够就地就近就业。同时要健全联农带农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确保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就业增收致富上来。

第三,全力扩大农业农村投资。这方面重点是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扎实有序推进乡村建设。目前,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已经印发,“1本规划+8项硬件改造+3项软件提升”的建设任务已明确。下一步关键是怎么建。要健全责任落实机制,细化部门专项推进方案,明确具体任务和进度安排。要健全项目管理机制,优先实施群众需求强烈、短板突出、兼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项目。要健全主体参与机制,指导地方编制农民参与乡村建设指南,引导农民干好自己的事情。健全运行管护机制,把设施谁来管、哪个环节谁负责分清楚。另一个方面,加快实施农业农村建设项目。目前,农业农村领域中央预算内投资已经全部下达,规模比上年小幅增长。下一步要推动优化审批服务,强化跟踪调度,加快高标准农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重大项目建设,尽快形成实物量。同时要抓住扩大投资的有利时机,抓紧启动“十四五”规划安排的重大工程行动计划,积极推动智慧农业、农业科技创新、产业融合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现代化短板。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我的问题是,今年以来受国际形势和疫情影响,全球粮食市场剧烈波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请问,今年我国粮食生产情况怎么样,接下来将采取哪些措施保障全年粮食产量,端牢“中国饭碗”?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负责人刘莉华:

谢谢您的提问。粮食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今年的粮食生产遭遇了去年罕见的秋汛、农资价格持续高涨、新冠肺炎疫情多点散发、国际农产品市场大幅波动等特殊的困难。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格外关心,出台了一系列高含金量的政策,采取了一系列超常超强的措施抓粮食生产。在中央政策支持和各地工作的推动下,从目前情况看,今年粮食生产形势总体还是不错的。夏粮早稻秋粮三季粮食,夏粮已经丰收到手,增产28.7亿斤,早稻收获过六成,产量有望保持稳定。为全年粮食丰收打下了基础,为稳物价稳预期增信心、稳定经济大盘提供了支撑。全年粮食生产的大头在秋粮,秋粮占75%,能否实现全年粮食丰收关键还得看秋粮。从我们目前掌握的情况看,今年秋粮丰收还是有一定基础的,主要是有两点判断:

一个判断是,面积增加。大家都知道,面积是产量的基础。目前,除部分双季晚稻和晚秋粮作物外,秋粮面积大头已落地。初步预计,今年秋粮面积有望超过13亿亩,比上年有所增加。面积主要增在三个方面:一是各地层层压实责任,整治撂荒地、清理“非粮化”、发展间套种,努力种足种满;二是春夏播期间气象条件总体比较有利,土壤墒情比较好,比如去年华南因旱种不下去的今年也都种下去了;三是粮食价格比较好,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比较高。

另一个判断是,长势总体正常。秋粮的大头在东北,东北粮食占了秋粮的1/3以上,今年东北大部雨水好、墒情足,除了局部地区强降雨造成农田内涝、部分玉米受灾外,大部地区的作物长势都好于常年。南方水稻长势也总体正常,黄淮海、西北地区主要是玉米大豆,长势也不错。

现在距秋粮收获还有两个多月的时间,7、8、9三个月既是秋粮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旱涝、台风等灾害多发重发的时期,还是病虫危害最严重的时候,夺取秋粮丰收还要过多个关口,任务还十分艰巨。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一环不松、一招不落,全力抓好秋粮生产,确保全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重点是抓好三件事:

一是抓好面积的落实。关键是要确保晚稻和晚秋作物应种尽种,种在适播期,特别是指导“两季不足 一季有余”的地区努力发展再生稻,能增一亩是一亩,能增一季是一季。

二是抓好秋粮田间管理。分作物、分区域制定完善秋粮田间管理技术意见,继续组织我们部里包省包片工作组和科技小分队深入生产一线,指导农民搞好秋粮的肥水管理,落实关键措施,确保安全成熟、促进单产提高。

三是抓好防灾减灾。重点是要做好洪涝、夏伏旱、高温热害、台风、早霜、寒露风等灾害的防范,实现“龙口夺粮”。加强草地贪夜蛾“三区四带”的布防、水稻“两迁”害虫等重大病虫害的防治,实现“虫口夺粮”。

北京广播电视台记者:

肉蛋奶是菜篮子产品的重要品种,请问上半年我国肉蛋奶的总体生产情况如何?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负责人陈光华:

谢谢提问。上半年,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生猪产能高位回调,牛羊存栏处于近年高位,家禽生产稳定增长,畜禽产品供应总体充足。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上半年猪牛羊禽肉产量4519万吨,同比增长5.3%。其中猪肉、牛肉、羊肉产量分别增长8.2%、3.8%、0.7%。禽肉产量下降0.8%,牛奶产量增长8.4%,禽蛋产量增长3.5%。

畜禽产品价格总体平稳。根据对全国500个县集贸市场和采集点的监测,6月份,猪肉价格每公斤26.55元,同比下降1.7%;牛肉价格每公斤86.74元,同比增长1.5%;羊肉价格每公斤81.18元,同比下降3.6%;鸡肉价格每公斤23.18元,同比增长5.8%;鸡蛋价格每公斤11.16元,同比增长11.2%;生鲜乳价格每公斤4.13元,同比下降3.3%。据统计局数据,6月份,畜肉类价格同比下降4.7%,影响CPI下降大约0.16个百分点。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当前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老百姓对物价走势十分关注。我想请问,上半年国内农产品市场的形势怎么样?后期走势如何?

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负责人刘涵:

感谢您的提问。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粮稳天下安。农业农村部在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的同时,持续加强农产品市场跟踪分析。从监测调度来看,上半年,我国“米袋子”、“菜篮子”重点品种供应充足,价格总体波动幅度不大,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保持物价基本稳定提供了重要的支撑。据我部监测,1-6月份,“农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为127.96,同比高2.49个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今年上半年食品价格同比下降0.4%,影响CPI下降约0.08个百分点。分品种来看:

三大主粮价格稳中有涨,6月份稻谷、小麦、玉米三种粮食集贸市场月均价每百斤135元,比1月份涨4.6%,同比高4.5%。其中,稻谷、玉米价格基本稳定,小麦受生产成本上涨推动和国际市场传导影响,价格恢复性上涨,但涨幅远低于国际市场的涨幅。6月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普通小麦每斤1.54元,比1月份涨8.5%,同比高22%,涨幅比国际小麦价格分别低约11个百分点和54个百分点。

大豆和食用植物油价格走势偏强,受国际大豆供给偏紧、乌克兰葵花籽油出口受阻、投机资本炒作等因素的影响,今年国际油脂油料的价格高位上涨,也拉动了国内价格走强。6月份,山东进口大豆到岸税后价每斤2.75元,同比高14.7%,豆油、菜籽油出厂价同比涨30%以上。但由于我国油脂油料储备足、调控能力强,加之油菜籽增产,国内食用植物油市场供给有保障,价格涨幅低于国际市场。

猪肉价格触底回升,“菜篮子”产品季节性波动。3月底以来,猪肉价格持续回升。6月份,猪肉月均批发价每公斤21.57元,环比涨4.3%,同比低8.2%。蔬菜、水果、鸡蛋等重点品种供应充足,由于成本上涨以及持续高温天气影响,当前价格水平高于去年同期,但波动基本符合常年规律。

上半年,尽管面临诸多的内外部风险挑战,但我国农产品有望继续保持量足价稳的态势,从生产来看,夏粮再获丰收,秋粮面积稳中有增、长势良好,大豆油料扩种任务落地,能繁母猪存栏处于合理区间,肉蛋奶产能稳定,蔬菜在田面积和产量均有所增加,稳产保供的基础牢固。从库存来看,稻谷、小麦全社会库存处于历史较高水平,能够满足一年以上的口粮消费需求,玉米库存也有所增加。从进口看,1-6月累计进口粮食7978万吨,同比小幅下降,随着国际粮价下跌,预计粮食进口将稳中有增。从消费来看,食用植物油、食糖、畜产品、水产品等重要农产品消费将有所恢复,但总体保持平稳,对价格拉动有限。

中国农村杂志社记者:

现在是小麦购销的旺季,农民群众最关心的是丰收后粮食能否卖出好价钱?请问小麦今年的购销形势如何?

刘涵:

今年小麦实现丰收增产,各方反响积极,市场购销两旺。据我部调度分析,今年新麦上市以来,市场运行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方面,价格行情历史最好。由于新麦的质量明显好于去年,籽粒饱满、容重高,市场需求旺盛,收购均价稳定在每斤1.5元左右,比去年同期高约3毛钱,是近年来最好的市场行情。另一方面,收购进度正常偏快。粮食加工、贸易、储备等企业收购意愿较强,入市积极、购销活跃,市场收购平稳有序,进度略快于上年。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统计,截至7月15日,主产区累计收购新麦3731万吨,同比增加169万吨。据对主产区调度,由于小麦单产高、价格好,再加上中央财政两次向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缓解农资价格上涨带来的种粮增支影响,农民今年的种粮收益普遍好于上年,实现了丰产又增收。

从后期走势来看,小麦产需平衡有余,收购价格将小幅波动。考虑到夏季高温多雨,粮食保存难度比较大,建议农民朋友们把握好售粮的时机和节奏,防范坏粮风险和市场风险,获得更好的收益。

中宏网记者:

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一些地方出现农民工返乡。请问,返乡农民工目前的就业情况如何?下一步,将采取哪些措施促进返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曾衍德:

农民外出务工就业是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正如你所说,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散发、国内经济下行等多重因素影响,城市部分行业特别是接触性服务业用工需求下降,一些农民工返乡就业。针对这一情况,农业农村部门大力发展乡村产业,落实就业帮扶政策,促进返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从监测情况看,截至6月底,返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达到90.7%,这是一个不错的成绩。下一步,农业农村部重点从四个方面来促进返乡农民工就业:

第一,发展富民产业稳岗。这是促进返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的关键。我们的工作着重是“两个”。一个是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通过促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业提档升级。发展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打造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业全产业链,把就业机会尽可能留在农村、留给农民。另一个是发展新产业新业态。立足乡村资源,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发掘乡村多元价值,促进乡村休闲旅游和直播带货、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第二,支持农村创业增岗。返乡农民工有较强的市场意识和较高的技能水平,返乡创业有优势。我们要深入实施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培育行动,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建设一批返乡入乡创业园、农村创业孵化实训基地,推进创业服务“一站式”办理,以创业带动就业。大体上是一个返乡农民工创业能带动6-7个稳定就业,带动15-20个灵活就业。

第三,加快项目建设拓岗。近期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了专门的政策措施,要求重大工程建设、以工代赈项目优先吸纳农村劳动力。农业农村部将在组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重大水利设施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项目,按照“应用尽用、能用尽用”的原则,吸纳更多返乡农民工参与建设,让他们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第四,壮大县域经济扩岗。县域是农民就地就近就业的蓄水池,目前有55%左右的农民工在县域内就业。要在县域大力发展家政服务、物流配送、养老托育等,引导具备条件的中心镇发展小微企业集聚区,培育形成带动力强、就业容量大的产业,为返乡农民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路透社记者:

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中说到气候变化会导致植被带分布北移,国家需要开展农业气候资源动态评估和精细区划,今年温度和降雨量都比较极端。请问,今年气候变化是否已对农业生产产生了影响?

刘莉华:

正如您所说,中国也是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显著的区域,农业气候资源在发生着改变。比如,我国降水量平均每10年就增加5.1毫米,呈现出一种“降雨带北扩”的趋势,西北地区“暖湿化”比较明显,北方冬小麦的种植界限在向北、向西扩张。气候变化也导致我国极端气象灾害的事件增多,灾害异常性和不可预见性越来越大,给农业生产带来的挑战也越来越大。

比如,黄淮海常年多发生旱灾,去年秋天就遭遇了极端罕见的洪涝灾害,9月、10月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偏多1-4倍,是1961年以来同期最多。有的地方一个月下了一年的降雨量,导致土壤过湿、机器不能下地,我们国家有1/3的冬小麦晚播,我们千方百计才稳住了冬小麦的面积。

今年春播以来,农业气象条件总体还是比较有利,主要气象灾害是华南洪涝、长江中下游局部地区的阴雨寡照,黄淮海、西北、内蒙中西部阶段性干旱,近期东北、西北局部的一些地方的洪涝,这些灾害发生的区域都是局部的,过程也是阶段性的,影响程度总体偏轻。特别是对粮食和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旱灾,今年没有大面积发生。整体来说,目前整个秋粮生产的基础还是比较好的。

据中国气象局预测,汛期我国气候状况总体偏差,极端天气事件偏多,旱涝灾害较重,呈现出“两头涝、中间旱”的态势,东北和黄淮海常年抗旱的地方可能要抗涝,长江中下游常年防汛的地方可能要应对高温干旱,抗灾夺丰收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我们将牢固树立“防灾就是增产、减损就是增粮”的理念,立足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环环紧扣、一招不落,细化实化工作措施,努力做到重灾区少减产、轻灾区保稳产、无灾区多增产,千方百计夺取粮食和农业好收成。重点是三个方面:

一是加强灾情的监测预警。分区域、分灾种完善灾害的应对预警措施和预案,做好救灾物资储备和技术准备。与气象、应急等部门密切沟通,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前落实防灾措施。

二是加强科学抗灾指导。继续组织专家指导组、科技小分队等专业力量深入灾区开展技术指导服务,落实防灾抗灾关键措施,特别是集成落实秋粮“一喷多促”防灾减灾稳产增产技术措施,加快作物的生育进程,确保安全成熟。

三是加强病虫防控。重点是加强草地贪夜蛾、水稻“两迁”害虫等重大病虫的监测预警,组织好统防统治、应急防治,最大限度减轻病虫危害。

海报新闻记者:

6月底和7月初,生猪价格上涨幅度较大,近期振荡趋稳。请问,猪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农业农村部门在生猪稳产保供方面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下半年如何稳产保供?

陈光华:

猪价和肉价一头连着养殖户,一头连着消费者,大家都比较关注。从6月下旬开始,猪价经历了一波上涨,近期已经有所回落。目前,猪价每公斤22.8元左右,比近期的价格高点降了1.1元左右。从过去的价格走势看,多数年份猪价都是从7月份开始季节性上涨,我们年初对猪价回升就有了预判,也发布过预警信息。针对6月下旬以来,生猪价格一度上行较快的情况,我们加强监测调度,密集开展形势会商,在河北沧州召开生猪生产座谈会,并派出调查组深入山东、广西等生猪主产省份调研,对价格上涨原因和走势进行分析。总的看,这轮猪价上涨主要是恢复性、季节性上涨,叠加一些特殊因素的作用,但生产是充足的,后期猪价不具备持续大幅上涨的动力。

从养殖效益看,今年上半年猪价总体低迷,大部分养殖场(户)是亏损的,价格适当上涨有利于生猪产业持续发展。根据我们的监测,除了1月份和6月份养猪略有盈利之外,2月份到5月份都是亏损的,上半年出栏一头肥猪平均亏损98元,真正扭亏为盈也就是最近半个多月。另外,从养殖成本来看,玉米、豆粕等价格持续上涨,一公斤肥猪比去年同期增加大约1块钱的成本,这对猪价上涨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另外,猪价较快上涨还有一些特殊因素。前一段时间,随着学校、工厂复课复工,社会餐饮逐步放开,猪肉消费明显增加,拉动猪价快速上涨。同时,养殖场(户)压栏和二次育肥增加,猪肉进口量减少等因素也造成了猪肉供应阶段性减少,助推猪价上涨。

目前,生猪产能处于正常合理水平,预计下半年生猪出栏量与去年同期相当。业内常说“有母不愁小,有小不愁大”,也就是说,有能繁母猪就不愁没有仔猪,有了仔猪就不愁没有大肥猪。从能繁母猪的数量来看,今年以来,存栏量一直处于产能调控的绿色合理区域,目前已连续两个月回升。从新生仔猪数量看,上半年新生仔猪数量与去年同期相当,预示下半年生猪上市量不会比去年少。从中大猪数量来看,6月份规模猪场5月龄以上的中大猪存栏量同比增长8%,7、8月份生猪供应和猪肉产量将稳定增加。上述数据都表明,下半年肥猪供应有保障。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监测预警,紧盯能繁母猪存栏量等关键指标,根据月度变化情况,适时采取针对性调节措施,保持生猪产能稳定在合理区间。强化信息发布,引导养殖场(户)合理安排生产,顺势出栏肥猪,避免过度压栏。二是压实属地责任。开展生猪产能调控工作考核,督促地方落实生猪稳产保供省负总责要求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稳定并落实长效性支持政策,给行业一个稳定的政策预期。三是防好生猪疫病。持续抓好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统筹抓好猪流行性腹泻等常见病防治,不断提高养猪场生物安全管理水平,确保疫情形势平稳不反弹。

最后建议广大养殖场(户)合理安排生产,在生猪体重合适的时候及时出栏,能赚的钱先赚到手,落袋为安。

THE END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击这里 寻求合作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科技强国-强国网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推进,食用油的安全与营养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金龙鱼积极响应健康饮食的号召,通过十余年的技术研究和创新,推出了1:1...
食品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精神,聚焦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省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下沉基层和企...
财经
摘要:2025年4月10-12日期待与您上海世博展览馆再会正文:10月31日-11月2日,全国团餐行业盛会2024数字团餐暨智慧食堂博览会(简称:GMC团餐展)...
食品
      11月13日,为进一步提升食品安全排查整治成效,拓展社会力量参与食品安全监督,加大社会治理影响力,形成社会共治的良好局面,经美...
食品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激光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为手术方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从眼科手术到肿瘤切除,激光以其高精度和低侵...
科技

相关推荐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