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瓜吉姆佩尔》缘何影响中国几代作家

文化
2022-08-24
分享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家辛格

  余华说《傻瓜吉姆佩尔》是震撼灵魂的杰作

  楚尘:傻瓜形象在文学作品中是很多的,我们今天要介绍的写傻瓜的作家叫辛格,傻瓜叫吉姆佩尔。这个傻瓜现在全世界喜欢文学的人都知道他,作者也因此获得了197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这一篇小说影响了中国50后、60后、70后很多作家,比如我们熟悉的余华、莫言、苏童、北村等。四川外国语大学傅晓微教授的博士论文就是专门做辛格的研究,叫《上帝是谁》。这是一本20万字的博士论文,其中有章节专门写了《傻瓜吉姆佩尔》这篇小说在中国的影响。余华有一篇小说叫《我没有自己的名字》,余华公开承认这篇小说有对《傻瓜吉姆佩尔》的学习。余华说:“《傻瓜吉姆佩尔》是一部震撼灵魂的杰作。就像写下了浪尖就是写下整个大海一样,辛格的叙述虽然只是让吉姆佩尔人生的几个片段闪闪发亮,然而他全部的人生也因此被照亮了。”

  我们刚刚出版了辛格的两本书——短篇小说集《傻瓜吉姆佩尔》和长篇小说《卢布林的魔术师》。辛格是一个写作量非常大的作家,但是这几十年来大家都主要对他的《傻瓜吉姆佩尔》特别熟悉。“傻子”在这个世界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形象。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傻瓜,比如我们有时候自己回家也会很沮丧,觉得自己干了一件蠢事、傻事。

  今天要讨论的是傻子带给我们的力量。这个主题——“软弱的力量”,在当下可能正好与大家思考的一些问题相切近。

  全勇先:我第一次接触辛格应该是1984年,高中刚毕业。那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以后,有一些作品翻译过来。那一阵全民都在写诗,全民都在搞文学。我那时候在一个工厂,工友们传阅一些现在想起来都相当文艺的书,比如《苔丝》《卡斯特桥市长》《悲惨世界》等。因为之前我们接触不到文学,“文革”那一段时间我们没有书读,没有人看书。1978年开始,才正儿八经有一些文学作品面世。那是中国一个特别蓬勃向上的时候。

  我第一次看的《傻瓜吉姆佩尔》应该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的,很薄的小册子,一个姑娘带在身边,我就借回家去看了。那时候我对外国文学没有多大的阅读量,之前看的那些外国小说都特别晦涩,人名都很复杂,你感觉是很隔膜的一个东西。可是看《傻瓜吉姆佩尔》小说集,是和从前的阅读经验完全不同的另一种氛围和语态。里边都是很短的篇幅,不晦涩,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他的语言风格是松弛的,就像老爷爷给孩子们讲故事,有特别感动我的东西。比如傻瓜吉姆佩尔,我当时就替这个人委屈。这个世界要折磨这个可怜人到什么样疯狂的程度?这个世界太糟糕了。我是带着一种很愤怒的情绪去看这个小说的。好多年以后,我又重新拿起来,看到的就是完全不同的东西。现在我关心的是,傻瓜吉姆佩尔遇到了魔鬼之后如何去见上帝的事情。

  “着力即差”,好东西往往都是不用力的

  全勇先:我不知道辛格的小说翻译到中国来,它的文学价值损失了多少,它的原文是什么样子。因为我前一段翻译了尹东柱的诗,知道语言之间的微妙差异其实是特别大的。有些语言里边的暗示,那种共同语境下产生的隐喻,作为一个不同文化根基的局外人,即便你精通这门语言,也很难接触到它最隐秘的东西。

  我看外国小说,一向不太敢去过度解读,觉得看到了什么就是什么,不敢发挥,害怕露怯。有时候一篇小说,读完了你觉得挺好的,结果一看评论家写的东西,我又蒙了——感觉跟我看到的好像不是同一篇小说。辛格是对我写作有很大帮助的作家,他给我亲近感。他的讲述是自然的,娓娓道来,东一句西一句,但是其中的魂魄和精神是不散的。

  我读辛格的小说是没有障碍的。有的作家写作,感觉是“我要写作了”,就进入一个很标准的姿态,你感觉他不是很放松。而辛格那种表达方式对我影响很大——写东西不要使劲,做事情也不要使劲,所谓“着力即差”。写东西一使劲,就会强迫自己带着一个姿态去写,会对你形成束缚。而当你把自己放开了、松下来写东西,就会找到很多神奇的灵感。所以,我认为写作,其实放松和不紧张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品格。好的东西往往都是不用力的,你一使劲就使大了。我写的一些影视剧本,我也尽量去把雕琢的痕迹去掉,把它变成一个自然而然发生的故事,我觉得这也是文学跟戏剧相通的地方。

  辛格的故事有很强的可读性。有个小说,名字我忘了,讲有一个人胆子特别大,他跟人打赌可以跟一具尸体住一个房间。结果尸体是主人公伪装的,他打了个喷嚏,把打赌的人吓死了。主人公就只好背井离乡,四处流浪。他的故事很简单,就像读一些小寓言、小故事一样。后来我才接触辛格更多的一些作品,文学史后来把他定位为一位高深的现代派的作家,评论家把他拔得很高。我当然也觉得他很高,但是评论家说的有些东西我是有点困惑的。我从一个写作者的直觉来说,他也许并不需要别人赋予他伟大的文学意义。他就是个很了不起的小说家,他给了我们很多的营养。

  看辛格小说的时候,我才十几岁。现在回过头来一想,那时候辛格还活着,在地球的另一边。我那时候在黑龙江,最开始对我完成文学启蒙的是萧红的《呼兰河传》。因为以前接触不到那么多的文学作品,那时候我姐姐从北京带来一本《呼兰河传》,我一看,这不就是我们身边的东北风土人情吗,每个人都栩栩如生,我觉得文学瞬间就离自己很近。因为我从小也在类似呼兰城的那种农村待过,萧红对火烧云的那种描述,我就觉得太亲切了,我们看着云一会儿变成马,一会儿变成牛,一会儿又变成妖魔鬼怪。后来我又读契诃夫、茨威格、雨果。读到辛格是完全听到了另一个世界的声音。他与众不同,是我生命中很重要的一位作家。

  辛格是成为一个作家的必修课

  阿乙:辛格短篇非常自然。短篇是很容易造作和紧张的,我就有这样的倾向,我写东西有时比较紧张。短篇《傻瓜吉姆佩尔》因为两位世界级作家余华、苏童的推荐,在我们文青界广为人知。它涉及到“绿帽子”,涉及到人的荣誉和选择。这可以说是一个古老的话题,辛格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旷达的解决方案。

  之前,我们看过武大郎、杨雄,加西亚·马尔克斯《一件事先张扬的谋杀案》,他们的故事最终和血光之灾联系在一起。我问自己,如果是我,我会怎么选择。是不是在出现这种事情的时候,也变得恐怖,也要铤而走险?很多舆论、很多目光、很多道德都在推着你往这个方向走。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一件事先张扬的谋杀案》基本上就是这样,因为妹妹被退婚,两个兄弟受舆论的压力,要干掉主人公。他们多少次不想干,最后简直是没办法才干了。

  吉姆佩尔给了另外一种答案,我们不能说他这个人有何人生智慧,他可能就是单纯善良。他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自己忍辱负重,或者他也没有忍辱负重而就是乐观看待此事,总之他看到了第二天早上升起的太阳,而我们的英雄好汉因为配偶占有权的问题,可能今晚和别人拼命,喋血街头了。

  周恺:我觉得,这种读书的习惯可能还是一代一代地传下来的。阿乙老师刚才提到苏童,其实我们好多时候读书也受阿乙老师他们的影响。作家开书单,我觉得是一个蛮好的事情,一个是有利于别人进入到你的精神世界,另外一个就是你通过自己大量的阅读,把真正值得推荐的一些书推荐给更多的人。

  当然说到辛格,我有一个不知道是创伤还是什么,反正很小的时候读《安妮日记》,就对犹太人写的东西,有一种天然的抗拒。尤其是在书店看到比如说波兰、以色列的作家,如果我了解不是笔下那么苦痛的那种作家,我当然会买;但如果不是那么了解的作家,我可能就会非常地抗拒。就这样其实就把辛格给错过了。一直到前几年,不知道是一个什么样的契机,我那个时候才第一次开始读辛格,所以我其实读得很晚。

  最开始读的应该是《市场街的斯宾诺莎》,小说真是好看,带给你形形色色的人物。但是也没有太认真去看,就是说没有那种吸引力继续去读辛格的更多的作品。因为好看的作家实在太多了。直到前几天,楚尘老师跟我说“辛格是成为一个作家的必修课”。所以说我一个星期前才开始真正的阅读。先看的是他的长篇《卢布林的魔术师》,长篇里头写到的那个人物恰好跟吉姆佩尔相反,他是到了华沙以后,他的情妇跟另外一个男人上床了,给了他沉重一击,他从这里开始,人生有了一个巨大的转折,从不信上帝变成信上帝。

  辛格的小说中没有绝对恶人

  楚尘:我做出版人之前曾想,出版生涯中若能出版三个人的作品——两个作家一个诗人,即是我莫大的荣幸,也是我梦想成真。两个作家,其中一个就是辛格,另一个是冯内古特,一个诗人是R.S.托马斯,威尔士著名诗人。

  后来冯内古特、R.S.托马斯的作品,我都出版过了,但是辛格一直没出。今天能出版,我想起来也觉得神奇又幸运。当日跟全勇先老师讲我要出版辛格作品的时候,他觉得很震惊,说是不是要花很多钱来买版权。我说不是很贵,但需要时间的等待。辛格的版权很复杂,我前后大概关注了15年。刚开始说根本没法取得版权;从2000年等到2010年,说有可能授权了;2012年一听说终于可以授权,我们就开始进入。

  辛格的作品现在我们已经买了8本。辛格的作品很多,南京有个作家叫顾前,跟苏童是同时代的作家,也是一个很好的朋友。他自诩为辛格最权威的读者,对我说他读过辛格所有的作品。我把我买的版权给他看,说还有这么多,他就很震惊。

  回到《傻瓜吉姆佩尔》,他是很软弱的一个形象,但是软弱中其实又很强大。下面想请三位老师谈谈生活或者文学作品当中软弱这种力量。

  全勇先:我觉得某种意义上,傻瓜吉姆佩尔是一个圣徒。面对人间无尽屈辱,魔鬼告诉他要去报复这些人,但他后来放弃了报复,选择了隐忍和顺从。在我们这个世界上,人生在世什么是聪明,什么是愚蠢?人生的意义在哪儿?要是追究下去,其实是让每个人都会感到困惑的。因为你不知道那个意义是什么,人类从有文明开始就困惑,至今没有答案。

  吉姆佩尔的内心是没有仇恨的,遇到什么样的屈辱都能化解,他不去跟这个世界对抗。你说他是软弱,我认为在某种意义上他是强大。你说他是无奈也好,妥协也好,但我觉得这里边其实有他的人生智慧。在辛格眼里,到底谁又是傻子呢?

  阿乙:《傻瓜吉姆佩尔》这篇小说,自打存在以后,就让后来的作者止不住地模仿。很多作者在写到窝囊男人的时候,都把他吉姆佩尔化了。如果我们是做文学编辑的话,就能看到写这种傻瓜型男人的作者越来越多。

  说到人生中难堪的事情,它的重要性不在于它发生了,而在于它引发了社会舆论。有时候社会舆论对一个人的迫害或者构成的压力,是不输给这个事情本身的。我一个朋友告诉我一件事,就是在村子里有一个男人,他的老婆和别人好上了,把他给撂在一边,处境有点像我们的傻瓜吉姆佩尔。你知道他怎么处理这个问题的吗?他直接把自己变聋,就是我再也听不见你们说话了,你们想说什么就说去,我是一个聋子,我也是个哑巴。就这样他真的成了一个身份上的聋哑人,大家甚至以这种聋哑的特征来称呼他了。

  周恺:辛格写的小说里头大多数的故事,发生在他生活的年代之前,多是19世纪的一些故事,包括更早以前的一些传说。辛格大多数的小说其实都在讨论宗教,但是你可以把它简化为讨论善。我觉得很多时候你读辛格难受的点,在于他在鞭挞笔下虚构的人物,其实也在鞭挞看书的人。但是辛格的小说当中好像没有那种绝对的恶人,比如说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当中的那种绝对的恶——不为利益,也不为什么,他就是想做恶,那种恶人没有。

  《活着》里的福贵和辛格所写的傻瓜气脉相近

  楚尘:因为傻瓜形象在文学作品当中层出不穷,所以我想请三位老师谈一谈傻瓜的形象。比如说文学作品当中,福克纳《喧哗与骚动》里面的班吉,孔乙己也算一个傻瓜,阿来老师的小说《尘埃落定》里面的土司也是一个傻瓜。

  周恺:傻瓜的形象,文学作品当中确实很多,但是比较容易做一个简单化的处理,就是越傻的人越聪明。

  阿乙:我觉得余华老师《活着》里的福贵和辛格所写的傻瓜,有些气脉是相近的,就是对已发生事情的那种忍受。总之就是,《活着》这本书这么畅销,这么深入人心,也是因为它向读者提供了一种道路上的选择——面对灾难(对吉姆佩尔而言就是面对丑闻)的时候,应采取什么方式应对?我们读者喜欢柔和,喜欢柔软,喜欢宽容。辛格的这篇小说,有一股和解的气息,是一个人当家做主,主动去和解世界,而不是接受外界的安排。从这个层面看,傻瓜吉姆佩尔是自由的。

  楚尘:电影或者电视剧里面有没有这样的形象存在?

  全勇先:应该没有,这么写,估计也没人看。其实说起来不知道是不是有一点牵强,楚尘刚跟我说要出版《傻瓜吉姆佩尔》的时候,我就很自然地想说《阿甘正传》,其实他们的精神内核有相似的地方。你说《阿甘正传》为什么那么走红,在全世界都走红?其实就是因为,这个世界聪明人太多了,傻子又太少了。

  我理解辛格,你说他只写了一个傻瓜,其实他写的是对这世界的一个态度。傻瓜吉姆佩尔就是永远不去对抗恶,恶扑过来的时候,用我的善去化解它。当然在生活中我们都做不到这样,别人欺负我们,我们本能地要跳起来去反击,别人骂我们,我们很可能要回嘴,这是人最本能的反应。

  辛格就是把这个形象极致化了,我认为生活中这样的人不一定存在,但是作为一个作家,他有理由把这个角色极端化、合理化。你说阿甘这样的人,生活中有没有人相信真有这样一个人?这个艺术作品体现的是一种想法或者作家本身的一种哲学态度,他用一个角色去把它诠释出来,他像上帝一样创造了这个人。

  最近一次看《傻瓜吉姆佩尔》的时候,我想到的是他在这个世界遇见了魔鬼以后怎么去见上帝,这个是作品中最让我感兴趣的东西。我在想这个世界上,有真正的胜利者吗?你说那些一生击败了所有对手的人,那些举足轻重的大人物,那些身影覆盖了几个世纪的巨人,他们和傻瓜吉姆佩尔共同站在上帝面前接受审判的时候,谁更坦然?这可能就是作家的与众不同,也是他的伟大之处。

  你怎么就给“二舅”这么苦难的人生总结了意义呢

  楚尘:全老师讲得非常好,人其实是一个悲剧的存在,因为人生下来最后都要死掉的。就是说谁也逃脱不了这个命运,但是如何在死掉之前活出自己呢?

  最后有一个话题,就是谈谈人生的苦难。最近有一部电影叫《隐入尘烟》,阿乙老师看过,全老师没看过,周恺也没看过。但全老师对二舅的形象发表过高论,我觉得说得非常好。那我们先请阿乙老师谈谈《隐入尘烟》,再请全老师谈谈二舅。

  阿乙:这部电影我有幸去看了,非常震撼。我对它的印象是,它好像是我在面包店看到的放在橱窗里的一个完好的芝士面包。它完成得好,还很精致。

  整个电影叙述了一个福贵式的男人叫马有铁,这个卑微的人他做了很多善良的事。我觉得电影的镜头也很有意思,就像能看到宗教的光芒。他是一个卑微的人、卑微的农民,但是好像他走到哪儿,我们都可以通过天空看到,有一道光在照亮他。从这个角度来说,导演好像把所有不利于这方面的叙事都剪掉了、抹去了,所以它就会显得像一个精致的面包一样,它形成了自己的一个宇宙。

  全勇先:关于“二舅”,我说说我最直观的感受,我那天晚上睡觉前就刷了一下,看好多朋友都在转,我一看,觉得这个东西有股浓浓的土鸡汤味,这是我不能忍受的。我觉得你怎么就给二舅这么苦难的人生总结了意义呢?给他的苦难居然盘出了光辉,我觉得这个东西很粗暴,是一种冒犯。

  我记得之前,唐大年跟老狼还有狗子他们拍过一个关于太宰治的纪录片,去采访他女儿。我看了,里边有一点让我觉得挺有意思的地方。大年说他采访那么多人,每个人说起太宰治的时候,都不太敢说,因为怕说错,都是有些诚惶诚恐在里面。他们觉得我不能进入这个人真正的内心世界,那么我就不能粗暴地去评价他。我觉得这个是尊重——你不知道人家为什么死,为什么那么想,你都是猜测。不像我们这儿就给你定性了,下结论了。

  你用你的见识去解读另一个人的人生经历,其实是特别粗暴的,我不喜欢这种粗暴。你知道我内心怎么想的?你知道那二舅心里怎么想的?后来我看已经变成两派在掐,我觉得这个就更不靠谱。我其实想说的就是,想要尊重一个人,就要尊重他所有的东西。因为你不是那个人,你永远不可能走到他内心世界,你不要那么粗暴地就给一个人定性了。作为作家也好,作为一个普通人也好,这是对人一个最基本的善意。

  楚尘:感谢各位老师们的精彩分享,以及大家的耐心聆听。我们在吉姆佩尔的人生中游荡了两个小时,最终又回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但这两个小时带给我们很多不一样的思考。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无论你是否愿意做一个傻瓜,你还是会痛苦。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向傻瓜吉姆佩尔学习一下,我们的人生态度是否会有一个不一样的变化呢?(主持:楚尘 嘉宾:周恺 阿乙 全勇先)

THE END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击这里 寻求合作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科技强国-强国网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近日,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王凯研究组在《自然-方法》(Nature Methods)上,在线发表了题为Volumetric Voltage Imaging of ...
科技
哈勃常数危机指的是分别使用低红移观测 (超新星、重子声波振荡) 和高红移观测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对哈勃常数H0的测量存在显著的不一致。此问题...
科技
Micro-LED显示技术是一种将尺寸微缩化的半导体发光二极管(LED)以矩阵形式高密度地集成在一个芯片上的显示技术,是LED芯片与平板显示制造的交叉...
科技
伴随全国范围内的消费降级,快餐行业迎来黄金时代,好吃不贵、健康可口的酸菜鱼品类更是深受消费者信赖。其中鱼你在一起、小鱼号酸菜鱼作为领跑...
食品
10月26日,中国营养学会油脂营养产业分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油脂营养产业学术会议在江苏无锡成功举办,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和产业界的90余位专家和...
食品

相关推荐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