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甘肃日报
一个个特色优势产业蓬勃兴起,一个个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一个个强农富民项目落地生根……
初秋时节,行走在崆峒广袤的农村大地,田畴沃野处处涌动着发展的活力,一幅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徐徐绘就。
今年以来,崆峒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市委关于“三农”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把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精心谋划、创新思路、真抓实干,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书写了新时代崆峒“三农”工作发展的新篇章。
跑好巩固衔接“接力赛”
在崆峒区寨河乡瓦赵村麦收现场,随着收割机轰隆隆驶过,村民蔡生龙家的12亩小麦悉数归仓。
“现在收麦就是快!往年我这一片地得收好几天,现在农机专业合作社主动上门替我收麦。我坐着抽几根烟的功夫就收完了。”蔡生龙高兴地说。
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今年,崆峒区全面整治撂荒地1.33万亩,耕种1.16万亩;清理荒废苗木地1.37万亩,绿化造林消化苗木9.06万株,耕种6499.9亩;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完成土地平整12166亩、地力培肥21678亩。
为持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崆峒区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强化动态监测,新识别监测对象17户72人,为224户626名风险未消除监测户制订完善“一户一策”帮扶计划,对所有农户家庭收入、“两不愁三保障”等情况进行全覆盖、地毯式排查。
17个乡镇183个村完成土地确权,整改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历史遗留问题5875个,重新签订农户二轮土地承包合同4102份。
香莲乡薛冯村、什字村和白庙乡文邓村、小陈村4个闲置宅基地(住宅)盘活利用试点工作有力推进……
这是崆峒区初心不改、方向不变、力度不减、脚步不停的有力印证。
牵住产业兴旺“牛鼻子”
日光温室里,西红柿、辣椒、乳瓜长势喜人,工人们正忙着授粉打杈、浇水施肥、采摘蔬菜。菜农冯智去年在安国镇土桥村承包了21座日光温室,今年他又在泾河川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园承包了40座蔬菜大棚。
谈起蔬菜种植,他感触颇深:“近十年来,我先后在宁夏银川、固原和庆阳等地承包过日光温室。不管是日光温室的建设,还是当地政府的支持,我觉得现在是我经营日光温室的最好时期,今后我要认真经营好我这61座日光温室。”
全力推进泾河川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是今年崆峒区乡村振兴工作的重中之重。据了解,泾河川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目前已完成投资2.3亿元,堆建日光温室墙体1571座,定植148座。
产业形成了链。平凉红牛产业完成中国农科院西部肉牛种质创新基地二期项目申报,选育平凉红牛核心育种群512头;陇东活畜交易市场建设、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有机肥生产线箭在弦上;优质果品产业新植果树经济林栽植、设施蔬菜产业优良品种引进硕果累累。
项目连成了片。全区共实施现代农业重点项目59项,总投资65.53亿元,50项在建项目开(复)工47项,完成投资10.82亿元,占当年投资计划的63.22%。
打好全面振兴“主动仗”
崆峒区麻武乡城子村村民韩云鹏在自家蜂窝前一边查看蜜蜂状态,一边介绍起家里的“甜蜜事业”。
“最开始养4箱,现在已经扩大到22窝箱蜜蜂。蜂蜜质量好能卖200元一公斤。我和老伴还在村里的合作社打工,一年下来收入至少有3万至4万元。”韩云鹏说。
今年以来,崆峒区鼓足干劲,奋楫争先,打出“组合拳”,凝聚起了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乡村治,百姓安。创新推出“1134”村级议事协商工作法,柳湖镇十里铺村被民政部确定为全国村级议事协商试点村;持续开展“平安乡村”建设,新建村级监控室200个、视频监控点位3667个;健全“一网五制多元调”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体系,化解矛盾纠纷3724件;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600余场(次),服务群众7000多人(次);调整充实党组织书记及村干部后备人员2113名,扶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项目33个。上半年全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142万元,年内75%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
环境美,百业兴。新建户厕5210座,种植各类果蔬花草154万平方米;省级乡村建设示范镇柳湖镇完成投资8150万元,26个乡村建设示范村完成投资1.22亿元;自然村组道路硬化、污水管网铺设、农村污水收集、农房抗震改造和农村自建房排查等一系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正在稳步推进;2022年黄土高原塬面保护项目全面完成,崆峒水库改扩建工程通过国家林草局自然保护区准入行政许可;完成造林绿化4.9万亩,建成绿色通道84公里;花所镇、崆峒镇果杏,寨河乡、大寨乡花椒,麻武乡刺苞头等一批退耕还林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示范基地相继建成。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当前,崆峒区伴着乡村全面振兴的号角声,以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目标,走出铿锵步伐,广袤田野升腾起新的希望,勃勃生机已然在崆峒大地上翻涌。